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

8月3日上午,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素養導向之課程與教學

邀請高雄師範大學陳建銘教授進行專題分享
*用結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說明為什麼出現12年課綱(素養導向)

重點筆記
一、用制度對人,不要「人治」
二、什麼是「素養」?
以前叫「能力」(九年一貫),提倡帶著走得能力,但有能力不一定會去做(如遵守交通規則)。所以調整為「素養」
三、行為倫理-後設倫理-應用倫理
行為規範倫理的缺點是遇到變遷會不知邊通,如教學生坐公車要讓座(行為規範),那坐捷運呢?所以要透過行為來行朔「人格」(品格)--「素養」等於能力的人格化
四、強調學用關係(如何克服學用不一致的問題)
用情境來評量-真實評量(但耗時耗資源)-實作評量-目標是有效教學
五、好老師要達成-提供學生高質量的記憶學習、幫助學生達到學習遷移---所以要「素養導向」
六、何謂「素養」、何謂「素養導向教學」、如何證明「素養導向教學」成效
用「認知心理學」理論來說明
知識是有分類的:語意類型、程序類型和策略類型三種,所以要診對學生學習成效,依照不同類型就要有不同方法:

語意類型知識:透過語言文字就可以學到的知識(透過編碼、解碼歷程)--容易遺忘
程序類型知識:有步驟的學習歷程,學習這類型的知識需要有畫面或動作(如產品使用說明。用畫面來教純粹文字來說明有效)
策略類型知識:著重後設認知,講究「有效」達成「目標」的「方法」--老師要思考「怎樣達成目標的方法」(自我監控)、「用怎樣的方法比較好」(自我察覺),如思考「怎樣罵學生他才會改變並知道感謝你」

十二年國教著重「策略性知識」:學生要會「實踐、反思、分享」,這樣才會產生「學習遷移」--這就是素養。

七、十二年國教對老師要求很高,教師的自主權來自專業支持,專業性不足(提供學生錯誤的學習順序或破壞了學科知識學習邏輯),所以有「防範課程」-政府制定相關的教學活動讓老師執行
八、學習表現和學習重點
認知層次不同,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組合不同,就該有不同的教學策略
九、學習重點(學習表現、學習內容)的定義:學習目標=藉由「學習內容」 + 培養「學習表現」
十、引出策略性的知識,產出高層次的教學活動

(一)有正向態度做容易產生遷移效果
(二)要說明清楚使用時機
(三)過程技能最容易出現遷移(變成習慣)
(四)實踐與評量:確認態度、教的東西有沒有用、過程技能等